一 来园活动
1.热情接待每位幼儿,师生、生生相互问早。
2.和个别家长简单交流、反馈幼儿在园、 在家情况。
3.与值日生共同擦拭桌椅整洁环境,给自然角的动植物换水、浇水。
二 户外体锻
(一)森林乐园
1.发展幼儿钻、爬、滑等基本技能。
2.要求幼儿有秩序地活动,互相谦让,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。
3.提醒朱思慧、周晓霞等体弱幼儿注意及时休息,用干毛巾擦汗。
4.引导幼儿活动后整理好衣物,洗手并适量饮水。
(二)早操
1.要求幼儿做操时精神饱满,注意力集中,眼睛看老师,动作合拍有力,教师注意示范的准确性。
2.提醒张昆仑、范志诚等几位后面的小朋友认真做操。
三 生活活动
1. 天气逐渐转凉,提醒邵裕麟、吴佳义小朋友大小便后把衣服拉直塞好,以免着凉。
2. 创设宽松环境,使幼儿愉快进餐。
四 自由活动
形式:幼儿自由结伴,玩自发性游戏,教师注意随机观察引导。
准备:自带玩具、图书、花绳、橡皮泥等。
指导:1.引导幼儿合理选择活动场地,按需摆放桌椅。
2.要求幼儿活动时注意安静,尽量不影响别人。
3.引导幼儿进行交往,掌握一些交往的技巧和礼貌用语。
4.教师注意引导凌佳君、李天豪等胆小、不合群的孩子也能参与交 往活动。
五 教学活动--音乐欣赏:《妈妈的眼睛》
设计思路:
当今幼儿,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,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他(她),对父母亲人的爱因承受太多而几近漠然。从小让幼儿体验并认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情感,对独生子女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。而音乐是最擅长抒发情感的艺术。它能深入人心,动人心弦,给人以"只可意会不可言传"的情感体验。正如先圣孔子所言:"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"。
在音乐欣赏《妈妈的眼睛》的活动过程中,首先,创设环境,激起幼儿对欣赏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;幽静的环境,闪烁的星星,弯弯的月亮,美丽的天空……无一不将幼儿的注意深深吸引;其次,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倾听音乐:感知音乐旋律、节拍、力度、速度和节奏型的变化,能听出三拍子音乐的性质特征;接着,启发理解:理解是音乐欣赏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进?quot;欣赏"境界的重要基础。如果说,活动前的谈话"妈妈和我小时侯的故事"只是唤起了幼儿已有生活体验的点点回忆,那么,音乐与回忆的融合无疑是情弦的颤动,加上教师富有感染的朗诵、舞蹈,更激起了幼儿表达、表现的欲望;而最后的唱及动作创编则直接表现了孩子对妈妈的爱之情。正如《纲要》所言:"儿童用非语言的方式表现所认识、体验和感受到的一切"。
我想,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幼儿音乐技能的培养,更是美好情感的诱发与生成,这是最重要的,也是活动的最终目的所在。
活动目标:
1.引导幼儿通过音乐的反复欣赏,初步感受理解三拍子乐曲温柔、舒缓、优美的性质特点和歌曲内容,结合已有经验,深切体会妈妈的爱,并用简单动作表现出对妈妈的爱的情感。
2.要求幼儿在熟悉旋律、理解歌词的基础上,初步会唱歌曲。
活动准备:
1.布置星星闪烁的夜空景象;音乐录音;摄像师、摄像机。
2.谈话:"妈妈和我小时侯的故?quot;。
3.环境创设:"我和妈妈"的合影。
活动流程: 倾 听 演 唱 创编
感受音乐性质 理解音乐内涵 表现音乐情感
活动重难点:1.对音乐旋律与歌词所蕴涵的"妈妈的爱"的情感体验与理解。
2.用简单动作表现出热爱妈妈的深切之情。
活动过程:
(一)复习歌曲:《小星星》(2遍)
导入语:天黑了,瞧!小星星都出来了。
提醒幼儿演唱"跳音"时,感觉腹部肌肉的有力跳动。
(二)欣赏音乐:《妈妈的眼睛》(纯旋律音乐4遍)
1.倾听--感受音乐性质
导入语:小星星一眨一眨的象什么呢?(提出歌曲名称)
设问:(1)这段音乐听上去感觉怎么样?
感受三拍子音乐温柔、舒缓、优美的性质特点。
(2)你好象看到了什么?
引导幼儿想象、回忆妈妈对我的爱的神情举动。
2.演唱--理解音乐内涵
导入语:听了这音乐,我好象看到了我妈妈慈爱的眼睛。
(1) 配乐诗朗诵:《妈妈的眼睛》
教师以深情的语调唤起幼儿对妈妈爱的情感。
(2) 完整欣赏歌曲,熟悉歌词。
通过提问歌词内容,让幼儿反复强化歌词中的寓意和情感以教育和影响幼儿。
(3) 跟唱歌曲。
幼儿眼望天空,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,基本把握节奏,体验歌曲情感, 初步会唱歌曲。
3.创编--表现音乐情感
导入语:从小朋友歌声里,我听出来你们都很爱自己的妈妈。我也非常爱我的妈妈, 我要跳一个最美的舞,请这位叔叔拍下来放给我妈妈看,她一定会很开心的。
(1)教师表演
通过教师优美的舞姿、生动的表情感染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。
(2)幼儿创编、表演
幼儿自由结伴,根据歌曲节奏、内涵自编表演动作,充分发挥幼儿创编的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受力、表达力。对个别创编能力较弱且胆子较小的幼儿进行辅导。
(3)欣赏录象
师生共同欣赏录象,进一步渲染对妈妈的爱的情感。
六 艺术活动--《插花》
设计思路:
金秋时节,稻谷飘香、芦苇摇曳,桂花、菊花、鸡冠花朵朵盛开。
在与孩子们外出散步、远足中,发现他们对野外的小花、小草、小树叶等自然物非常感兴趣。有时散步回来,孩子们捡来片片枫叶粘在展示板上;远足中,邵裕麟、杨怡萱等几个小朋友对青青的芦苇、飘柔的芦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真有点爱不释手的感觉;回家后,会将自家院子里的菊花、鸡冠花、一串红等摘来插在花瓶里。自由活动时、午餐后,总有一拨孩子在自然角欣赏、交流。
于是,我根据幼儿的兴趣、已有经验和技能水平,设计了《插花》这一活动,让幼儿在尝试、探索中萌发感受美、表现美的情趣,并通过谈话"花篮送给谁",进一步深化巩固幼儿对妈妈及周围人的爱的情感,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,体验快乐。
活动目的:
1.通过幼儿亲手插成的花篮,表达对妈妈及周围人的爱的情感。
2.通过观察、比较,引导幼儿探索学习插花的初步技巧。
3.通过活动,培养幼儿初步的合作意识、创造性和审美情趣,分享美的情感。
活动准备:
1.师生、家长共同采集各种野花、野草,准备好插花器具。
2.样品花篮两个。
3.人手一把剪刀,抹布、废纸篓若干。
4.《妈妈的眼睛》音乐录音,录音机。
活动过程:
(一) 感知讨论
出示花篮,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,运用观察、比较的方法探究插花的基本技巧。
提问1.这两个花篮与我们平时看见的花篮有什么不一样?
2.你认为哪一个花篮更美?为什么?(引导幼儿从花的颜色、花朵大小、高低布局等方面进行观察。)
(二)操作实践
1. 幼儿自由选择合作伙伴。
2. 商讨插花构想。
3. 提醒幼儿不要浪费材料,废料放入废纸篓。
4. 教师注意巡回观察,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帮助与指导。
(三)欣赏交流
1. 欣赏同伴作品,体验成功喜悦。(轻轻播放《妈妈的眼睛》音乐录音)
2. 交流插花经验,巩固插花技巧,积累插花经验。
(四)情感体验
讨论:花篮送给谁,进一步巩固深化幼儿热爱妈妈或其他人的美好情感。